前言
广大科技工作者,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火热的和平建设时期,汇聚在党的旗帜下,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精彩绚丽的华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河南省科协特推出“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等你来‘追星’”系列宣传,通过展示科学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年奋斗历程,向所有为祖国科技事业执着求索、无悔奉献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致敬!
部首语
一代代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情怀,书写了一段段彪炳史册的人生篇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铺路人,是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筑梦人,是“国家的财富、时代的楷模、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肩负历史重任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近代中国科学的诞生扫除了封建迷信障碍。1921年7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中国科技界分子,在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火硝烟中休戚与共、奋力推进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积累了一批奠定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元老级科学家。
任鸿隽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3号上的《何为科学家?》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刊载的由刘叔雅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一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的新进展,着力传播了近代科学思想。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图为中共一大会址。
李强(1905-1996),无线电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3年入读上海东华大学土木科,1928年受中共中央委托研制无线电收发报机,次年研制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
红色中华通讯社使用过的发报机(复制件)。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政府着手对军工、医疗、农业等技术展开研究,初创了革命根据地的科技事业。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刊载了由项英撰写的社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
刘鼎(1902-1986,图中左二),著名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组织领导制造了35毫米小迫击炮和迫击炮弹,是中国自制较早的火炮。
革命圣地延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一切为着抗战,一切服务于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科技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图为延安。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图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
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吴玉章等人发起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图为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
反对封建的倒退的一切反科学反进步的现象,反对妥协投降的思想和活动,坚持长期抗战......以增强抗战力量,为完成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为了提高民众的科学意识,发出了“提倡科学知识”的号召。图为1941年6月12日《解放日报》刊发的社论《提倡自然科学》。
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到延安去”成为流行趋势,成千上万的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大潮,为党的建设和民族解放事业提供强大助力。图为各地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抗战时期部分八路军办事处和相关单位介绍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人数统计表(1938年5-8月)
高士其(1905-1988),中国科普事业先驱和奠基人,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1938年2月6日,与20多位科技工作者发起边区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
沈鸿(1906-1998),中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延安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荣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称号。图为沈鸿(中)在延安留影。
彭士禄(1925-2021),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先后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1951年被选派留学苏联,1958年回国。
罗沛霖(1913-2011),中国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3月,进入中央军委第三局,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图为罗沛霖青年时期。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活跃着一批被聂荣臻称为“边区科学家”的平津大学师生,他们为根据地研制炸药、制造地雷。图为投身根据地军工生产的辅仁大学教师张珍。
图为清华大学教师熊大缜。
图为为根据地秘密输送人才、筹集军工物资的清华大学教师叶企孙。
图为北平中国大学教师汪德熙。
1948年8月6日,《东北日报》刊载的文章指出:“我们对于一切技术人员……都应给以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以必要的和可能的优待,使他们发扬专长,为人民服务。”
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图为大会筹备委员会选出的政协代表合影。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两个组织。
1958年9月,经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全国科普两个组织联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任主席。图为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合影。
1949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人民所有的科学院”。同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学术领导体制。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会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图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