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联合攻关 打造郏县红牛品牌
李俊朋
2020年9月26日
一、科研工作
1.郏县红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取得新进展
制定并逐步推广了河南省地方标准《郏县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提高了郏县红牛高端雪花牛肉含量。郏县目前规模养殖场由2005年的58家增长到77家,存栏4万余头。
2.郏县红牛种质资源提纯利用工作创佳绩
2006年,在郏县姚庄乡建立了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基础母牛存栏近200头。2007年,该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同时,对郏县红牛开展了基因测序工作,制作了郏县红牛冻精细管,发掘了一批郏县红牛优异产肉性状关键基因,并建立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郏县红牛的选育效率和新品系培育的技术水平,使得郏县红牛的优异产肉性状得以发扬,优良种群数量得到提升。通过挖掘繁殖基因选育高繁殖力系、完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繁育技术,提高了胚胎的成活率,促进了良种的扩群增量。
3.新型饲料开发利用见成效
2019年,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驻马店泌阳学习了当地饲草收贮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共收贮小麦秸秆10余万亩共计5万多吨,有效解决了红牛饲草供给不足问题,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依托项目带动,大力推行“粮改饲”工作,不断加快饲草料结构调整步伐。2020年仅市农科院在堂街乡、姚庄乡、李口乡就推广青贮专用玉米600余亩。
4.对外科技合作水平得提升
邀请河南省农科院、江南大学、河南城建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申请组建了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郏县综合试验站;聘请中国肉牛体系首席岗位科学家曹兵海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教授、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吴树兰研究员任郏县红牛产业发展顾问;筹备建立郏县红牛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
二、存在问题
1.种质资源提纯与利用规模、技术手段不足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郏县红牛的役用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一些生长速度较快的杂交牛不断出现,使纯种郏县红牛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红牛数量不断下降。母牛的饲养周期长,比较效益低,使能繁母牛的存栏量过少,不能满足品种提纯和扩繁的需要;在育种手段上,虽然已对郏县红牛基因进行了测序,但育种水平还没有达到分子水平,基因编辑等高新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
2.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
在郏县红牛生产中,虽然规模化养殖场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但散养户比例仍占95%以上,虽然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标准《郏县红牛饲养管理规程》和《紫花苜蓿栽种技术规程》,但标准体系不完善,推广力度不够大,一些规模化养殖场管理模式落后,养殖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养殖模式和方法,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
3.优质饲料生产存在短板。没有结合郏县红牛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制订出郏县红牛营养标准;在红牛饲养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其他品种肉牛的营养标准,针对性不强,造成了饲料不必要的浪费。秸秆饲草加工企业总量较少,秸秆打包机等新型农业机械普及率低,秸秆利用率仅为15%左右。饲料加工科技含量较低,优质饲草加工供应不足,种养结合不够紧密,种养分离问题突出。
4.疫病防控技术相对落后。基层畜牧兽医站点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共有70人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相对老化,不能适应全市大力发展红牛产业的现实需要。信息化技术研究应用不足,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三、工作建议
1.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大河南省地方标准《郏县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和《紫花苜蓿栽种技术规程》推广力度,完善标准体系,抓好落实和监督从饲草配方、品种繁育、喂养流程、养殖场建设、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粪污治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
2.加强种质资源提纯与利用工作。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郏县红牛的种质特性、品系培育等进行科研攻关;以保种为基础,以选育为中心,以开发利用为目的,在现有核心群的基础上,采取小群活体保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种,搞好冻精、冻胚的制作和保存工作。科学选育优秀种公牛,进行导入外血和杂交的育种模式,利用动物线性模型BLUP育种值对种牛进行选择和新品系选育。利用超声波活体测膘和DNA标记等分子技术对郏县红牛的生产性能进行选择,以更好的保留优良基因。
3.开展优质饲料研发利用。在弄清郏县红牛不同阶段生长特点和营养需要的基础上,结合郏县地域特点和饲料原料,制订郏县红牛营养标准;制定郏县红牛精确补饲与标准化饲养方案,提高饲养效率。加大新型饲料引进和开发利用,利用国家“粮改饲”政策,以点带面,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饲料粮玉米,推广秸秆打捆机等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利用;筛选合适的菌种,推广秸秆青贮和黄贮技术,提高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关注菌草、食叶草、饲料桑、构树等的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情况。
4.强化疫病防控技术攻关,确保红牛生产安全。利用现代科研设备,提高郏县红牛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郏县红牛疫病远程诊断工作,降低疫病发生率;开展兽药残留检测,加大中草药和其他新型兽药开发利用研究,生产出安全高端牛肉。
5.引进调养技术人才和培训乡土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作用,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深入一线技术指导。对畜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双循环”等培训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做好人才储备。鼓励规模化红牛企业结合自身需要,引进高端人才,以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模板,对引进不同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经费支持。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饲料、兽药、器械等企业在我市设立办事机构,促进技术和人才向生产一线流动,为郏县红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李俊鹏,老科协会员 市农科院 电话:133239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