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2016-10-11       浏览人数: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依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全面分析科协事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总体任务,阐明未来五年改革发展思路、目标和实施原则,明确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适应形势,开创科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落实中提升,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创新,推进科协事业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迈进。
 
     (一)“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科协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开局良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学会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普信息化迈出新步伐,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和基层科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国家科技思想库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扎实推进,第三方评估、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成效显著。民间对外科技交流日益活跃,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工程教育国际互认迈出关键一步,双边交流进一步拓展,海智计划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双创活动周主场活动和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建家交友”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手段和平台进一步拓展,“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圆满完成中国科协“八大”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形成科协事业的新格局。
 
  (二)“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十三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日益引发国际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引发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推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深度融合并向更高水平跃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创新体系竞争中,创新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时期科技方针,发出了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为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纲领和战略指南。
 
  世界性的变革潮流恰与我国发展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为科协事业发展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窗口期,机遇难得、形势逼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虽已成为科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发展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高端人才严重短缺,大个头经济中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心头之忧,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的核心技术自给不足成为供给侧的最大短板。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科协组织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支撑发展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不足;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工作手段亟待创新;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不强;学会发展不均衡,治理方式落后;科协组织体系尚不健全,基层组织总体薄弱,覆盖面有待扩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关化行政化问题,与科技工作者“不亲不紧”等问题依然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顶层设计科协改革发展工作,明确发展任务、主攻方向,强调科协组织要紧密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永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新时期科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更高目标。
 
  综合来看,“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期,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充分体现全面推进和攻坚克难的鲜明特征,积极投身科技改革发展,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作用,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国家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三)“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按照新时期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以“创新争先行动”为引领,加快形成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事业发展格局和工作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全面推进科协“十三五”事业发展,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群团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以不断提高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核心,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度统一,当好桥梁纽带,体现责任担当,不断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
 
  ——突出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紧密围绕科技工作者的现实需求,始终抓住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主线,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发挥学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平台作用,提升学会的创新服务能力。
 
  ——坚持改革驱动全面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谋划事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加强发展理念、组织结构、治理方式的全面创新,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进协同发展。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理念,健全科协组织网络,打造事业发展平台,推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紧密协作。发挥学会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智计划基地、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平台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一)“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群团发展体制机制。自身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科协组织功能充分体现。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建设50-80个具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学会,现代化学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培育100个学术会议示范品牌,打造100种代表国家水平的精品期刊,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
 
     ——促进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到2020年,建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民科技文化需求、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现代科普体系,科普的国家自信力、社会感召力、公众吸引力显著提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建成中国特色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小中心、大外围”的智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深度融合、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对外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我国科技界国际地位、影响力、话语权和主导权显著提升,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体制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外交和港澳台工作大局能力显著提升。
 
     ——“建家交友”取得明显成效。与科技工作者联系更加密切,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建成人才举荐的重要渠道、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工作者的认可度大幅提高,凝聚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学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工作手段信息化实现新跨越,建设成为平台型、枢纽型、开放型的科协组织。
 
     (二)“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工作理念
 
     加快推进科协事业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推动创新、强化服务、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工作理念,切实把中央精神转化为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南和举措。
 
     ——推动创新。充分发挥群团特点,担负起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推进科技改革等制度创新,推进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治理体系和方式创新,在推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奋发有为,取得成效。
 
     ——强化服务。坚持与时俱进,拓展功能定位,紧紧把握时代特色,进一步强化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努力提高科协工作的质量和覆盖面。
 
     ——拓展提升。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切实增强群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和覆盖面,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开放协同。善于利用各方资源,强化与科技界的紧密协同,加强与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和地方等协同,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普惠共享。强化科协组织的平台枢纽功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全面提升科协工作水平,让科技创新成果和现代文明普惠人民,让科技工作者共享科技资源和政策红利。
 
     “十三五”时期,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弘扬立志报国、勇攀高峰的传统,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热情,担负起投身创新、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历史使命。短板攻坚争先突破,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转化创业争当先锋,普及服务争做贡献,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作出新贡献。
 
       三、推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建设
 
     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引领,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更加奋发有为。
 
     (一)实施助力创新发展工程
 
     1.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实施。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原则,按照“点状分布、链状辐射、面状延伸”的布局,动员组织100个全国学会、40个创新驱动示范市,推进创新要素深度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形成科协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标志性行动。围绕企业需求建设专家成果库,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精准对接,形成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面向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开展专利信息转化应用。深入开展“讲、比”活动,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建站总数达到5000个以上,示范站突破200个。广泛开展技术成果评估鉴定、企业创新方法培训、知识产权巡讲。
 
     3.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学会主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协同创新运作机制,打通创新要素便利流动的通道,集成力量实现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心组织好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建设全国双创服务中心,打造组织协调、交流交易、信息加工、技术支持、展示宣传、综合评价六大平台。坚持开放、融合、共享、高效的原则,打造全国双创服务云平台,推动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基地,积极主动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建设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服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和转化。开展年度双创人物评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监测评估,营造人人参与创业、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5.实施科技精准扶贫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农技协在科技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科协的系统优势,开展“一帮一”精准扶贫。实施援藏、援疆科技增效工程,完善全国科协系统对口援藏、援疆的联合工作机制,扩大倍增效应。
 
     (二)实施学术会议质量提升计划
 
     6.提升学术会议质量。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外科学家高端对话等一批重点学术交流活动。培育100个国家层面的学术会议示范品牌。鼓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举办标志性年会或论坛。支持100项小型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创新学术交流模式,支持建立“会、展、赛”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学术会议模式。建设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网,打造在线学术交流展示平台。建立学术会议监测评估制度,制定学术会议评价指标体系。
 
     7.健全学术发布制度。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定期面向社会发布学科发展、学科发展路线图和学科史系列研究报告。
 
     (三)实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
 
     8.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扩大英文期刊数量,在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创办50种英文科技期刊,打造50种在学科国际排名靠前的英文期刊,支持20种英文期刊攀登世界先进水平。优先支持50种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遴选培育一批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文科技期刊,推动形成综合性科技期刊、专业学术期刊、应用性期刊、科普性期刊协同发展的科技期刊体系。建立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优化科技期刊结构布局。
 
     9.健全科技期刊奖励激励机制。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活动,推介一批发表在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对优秀科技期刊及其编辑部、主编、编辑和审稿人进行激励。
 
     10.深化科技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支持期刊依据国际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刊工作队伍,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进行编辑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学会改革与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治理结构、治理方式、运行机制、党的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深化学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实现学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学会治理体系改革
 
     1.改革学会治理结构。以推动学会理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关系为重点,开展学会治理体系改革试点,建立学会分支机构备案制,指导学会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职业化的办事机构,学会分支机构类型数量合理适度、管理依法合规,分优先、重点和特色三个层次分类推进符合中国国情和学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建设。
 
     2.改革学会治理方式。推动学会制定实施务实高效、位阶有序的会议制度,推动学会领导机构依法依章程履职,确保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按期换届和正常运转。推动扩大学会领导人员代表性和覆盖面,基层一线科技人员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明显提高。规范在职及退(离)休领导干部在学会兼职。
 
     3.改革会员发展与服务方式。健全个人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制度、注册制度。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丰富会员种类,大力发展学生会员和赞助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学会,扩大学会个人会员数量。
 
     4.改革学会办事机构。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实体化建设,建立办事机构支撑单位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无挂靠、无业务主管单位学会的试点范围。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实施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动秘书长职业化,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专职办事机构。扩大专职工作人员聘任制试点。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
 
     (二)深入实施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5.加强优秀学会建设。支持20个优先建设学会、50个重点建设学会、30个特色建设学会,着力提升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开展年度示范学会评选活动,打造50个学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的示范学会。
 
     6.建立学会联合体。适应学科广泛交叉、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组建学会联合体,在生命科学、军民融合、清洁能源、信息科技等重点领域成立10个左右学会联合体,发挥联合体平台作用,通过开展智库建设、学术交流、科技评估等工作,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
 
     7.加强学会党的建设。推动在学会办事机构层面普遍建立党组织,探索学会联合设立党组织,定期选拔优秀科协干部到学会担任党务干部。积极探索在学会理事会层面设立党委或党建工作小组,探索科协党组领导学会党的工作、科技社团党工委指导学会办事机构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强化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8.推动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协同发展。鼓励全国学会与地方科协联合举办符合当地经济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实际的专题论坛。建设全国共享的学会专家库、课题库和成果库,把更多的全国学会资源引向地方、引向基层。
 
     (三)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9.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学会科技评估工作,支持20个左右全国学会成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主要承接者;稳妥承接专业技术人才水平评价工作,推动10个左右全国学会开展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积极组织团体标准研制,指导全国学会在战略和新兴领域制定推广200项左右团体标准;大力推动全国学会参与国家科技奖励推荐,使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推荐资格的全国学会规模扩大到40个左右。
 
     10.加强各级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工作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和学会的培训、交流、宣传,推进信息共享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实践推广。搭建工作平台,推动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对接,共同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制定发布行为规范,建立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强对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监督管理。
 
        五、推进现代科普体系建设
 
      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实施“互联网+科普”等六大工程,全方位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形成联合协作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实现我国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牵头和综合协调作用
 
     1.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体系。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建机制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
 
     2.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好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公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编发领导干部新科技知识读本。
 
     3.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实施科普领军人才计划,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到2020年80%以上全国学会建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受聘科学传播专家超过1万人。开设全国杰出科学传播人年度奖项。推动科普专业学科建设,深入推进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继续教育。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
 
     (二)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
 
     4.提升“科普中国”示范性和影响力。汇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中国”品牌,引导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打造科普开源发展新格局,有效连接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实现倍增效应。
 
     5.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推进网络科普大超市、网络科普互动空间的迭代建设,不断提升科普精准推送服务品质和水平,建立完善科普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到2020年,实现各频道PC端和移动端年浏览量总计达100亿人次以上。
 
     6.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聚焦公众需求,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形成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各地、各部门、各类机构协同联动的科普信息生产和分享的生动局面。
 
     7.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强化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8.实施科普信息化落地普惠行动。创新科普精准化服务模式,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资源。推动科普文化进万家,强化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的落地应用。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及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务定制化推送。
 
     9.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以提升科普服务效能为核心,以科普信息汇聚生产与有效利用为目标,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和科普中国门户网。推动科普大数据开发开放,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实施科普创作繁荣工程
 
     10.加大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国家科普创作基金,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推动科研与科普,文艺与科普的结合。繁荣科幻创作,设立国家科幻奖项,成立全国科幻社团组织,举办中国国际科幻节。推动科普游戏开发。
 
     11.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推动将科普产品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和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
 
     12.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传播领域中的话语权,开展科普创作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
 
     13.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专题、行业科技馆等场馆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数字科技馆影响力和示范性。
 
    14.建设虚拟现实科技馆。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作为科技馆展教的主要手段,建设实体虚拟科技馆、流动虚拟科技馆、在线虚拟科技馆,加强虚拟科技馆的内容建设。
 
     15.推动实体科技馆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新建科技馆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推动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题科技馆和行业科技馆,加快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大幅提升科技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到2020年,推动地市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馆。
 
     16.建设完善流动科普设施。加大流动科普设施配发力度和服务范围,提升流动科普设施专题化和特色化展教资源开发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的保有量达到300套,科普大篷车的保有量突破2000辆,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未建科技馆地区的所有乡镇。
 
     17.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科普标准化组织,制定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科技馆评级与分级评估,建立健全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
 
     (五)实施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
 
     18.创新青少年科技活动。扩大和提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未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跟踪机制,为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未来从事科研事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19.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电视大赛。
 
     20.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推动建立校内外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形成支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社会化网络。
 
     21.实施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专项。建立一批国家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完善国家、省级和基层三级培训体系。
 
     (六)实施科普传播协作工程
 
     22.推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开展科学传媒从业者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学传播能力。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科技频道(栏目),推动开办全国电视科普频道,推动各类报刊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
 
     23.推动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实现跨媒体、跨终端传播。组建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
 
     24.推动科研活动与科普工作的协同发展。推进将科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实施环节,探索开展绩效评估。推动设立国家级科普奖项。以学会为纽带,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七)实施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
 
     25.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改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壮大科普队伍、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成效。建设科普中国乡村、社区e站,到2020年实现对全国行政村和社区的基本全覆盖。
 
     26.实施西部科普行动专项。持续开展科普助力生态文明西部行、科普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实施科普援藏援疆专项行动,实现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乡村、社区科普数字终端和科普宣传员全覆盖。
 
     27.开展“智爱妈妈”和“智慧蓝领”行动。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科学教育活动,编发妇女科学素质读本,组织妇女科学素质培训和竞赛活动。开展职工创新技能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培训,建设职工在线教育学习服务平台。
 
       六、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强化政治担当,突出高端引领,注重开放协同,坚持人才驱动,按照“小中心、大外围”的模式,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一)开展国家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设
 
     1.发挥好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现代院所制度要求做实做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挥好在重大选题、组织策划、咨询形式、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在决策咨询理论、方法、数据和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2.依托学会联合体建设一批专业研究所。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依托学会联合体在制造、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创新前沿领域,建设若干专业研究所,鼓励支持其紧跟世界创新发展前沿,实现战略研判和研究向精深特方向发展。
 
     3.依托地方科协建设一批区域研究基地。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由区位优势明显、决策咨询工作较好的地方科协,牵头建设一批跨区域的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
 
     4.拓展智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鼓励科协系统与国际著名的科技创新智库开展研究,联合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报告,依托国外高校为我国培养专业高端智库人才。
 
     (二)推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5.构建学会为主体的智库专家网络。聚焦智库发展重点方向,跨领域集成学会专家资源,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成果提炼转化机制,发挥全国学会作为高端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广泛凝聚科技、产业和政府专家资源,稳定联系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学术水平精湛、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端决策咨询专家。
 
     6.建立开放流动的智库人才使用机制。依托战略研究院建立海外智库人才离岸创新基地,吸引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智库研究工作。支持地方科协和学会建设新型科研组织形式的智库,加强智库领军人才培养,畅通后备人才上升通道,形成一批有远见、懂管理、肯实干、出成果的智库领导者团队。
 
     (三)加强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7.打造智库品牌论坛。坚持以开放和前沿为导向,办好“中国创新50人论坛”,广泛汇聚科技、经济领域的战略与政策专家,围绕科技创新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讨交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办好“中国科协年会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等活动。
 
     8.打造智库品牌报告。办好《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智库专刊。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评估报告》、《学术环境建设评估报告》、《国家创新力评估报告》,形成科协智库的标志性成果。加强学会学术会议资源的汇交,加强对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资源的深度挖掘,促进学术会议资源向决策咨询资源转化。
 
     9.完善人民团体协商机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建立完善科协搭台、党政参与的科技界定期协商机制。围绕科技界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通过协商会议、委员提案、调研报告等形式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努力做到把握热点难点。发挥科协智库优势,积极承担国家立法咨询任务。
 
     (四)做好科技工作者政策服务能力建设
 
     10.强化智库的政策服务功能。建立科技政策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政策工具的深入解读,面向不同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提供咨询服务。
 
     11.提高政策的精准推送能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战略合作,依托双创服务云平台、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系统,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政策宣传,提高精准推送能力。
 
     (五)实施重大问题研究专项
 
     12.强化选题的战略前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创新前沿,加强前瞻研判。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人才成长,坚持问题导向,凝练重大选题。
 
     13.促进交叉创新和力量集成。建立学会、地方科协、专业机构等科协系统内外资源协同开展研究机制,鼓励跨学科领域的智力集成和融合创新,提出高质量政策建议,以重大问题的研究带动科协智库整体能力提升。
 
     (六)实施重大评估专项
 
    14.开展年度重点评估。坚持委托与自选相结合,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人才、项目、基地、制度等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开展持续评估,彰显第三方优势,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
 
    15.加强评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协创新评估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宏观指导和把关作用,确保评估成果质量和权威性。规范评估数据采集标准,建设创新评估专家库,为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创新评估提供方法和工具支撑。加强评估成果的扩散应用,分级分类向公众开放。
 
     (七)实施智库基础设施建设专项
 
     16.建设科技数据中心。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库、科学与工程指标数据库、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库等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建设。
 
     17.推进调查站点体系建设。以重点高校、大型央企、高科技企业为重点,扩大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数量,优化站点布局。加强对站点的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提升站点工作能效。建设在线调查系统,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建设科学分布、结构合理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样本库。
 
        七、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教育培养、表彰奖励机制,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潜力,持续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
 
     1.引领科技工作者全面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积极发声,拓展畅通同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协商渠道,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加强建言献策与宣传引领的有机融合,与媒体联合发力,相互支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举荐力度
 
     3.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发现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发挥学会和学会联合体的同行举荐作用,重点资助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研究,给予连续三年的稳定支持。加大托举工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形成对青年人才职业成长接续支持的重要平台。
 
     4.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引导企业科技人员立足技术创新实践,干中学、用中学。依托专家工作站,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站点,为企业培养符合一线需求的适用人才。
 
     5.鼓励学会帮助年轻科技人员制定职业拓展规划。开展与年轻科技人员职业拓展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开展学科年度科技人物评选推介活动,打通优秀科技工作者从同行认可走向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的通道。
 
     (三)改进创新人才表彰举荐机制
 
     6.突出科技人物表彰奖励。以“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为重点,形成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人物奖励体系。改进表彰奖励办法,扩大同行专家推荐渠道。承担、完成国家引才目录制定工作。
 
     7.举荐院士候选人。落实院士制度改革要求,突出学术导向,严格标准程序,作好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引导、支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发现、培养、凝聚机制。
 
     8.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推荐我国优秀科学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国际科技组织领导层,在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四)创新科技人物宣传机制
 
     9.打造科技人物宣传精品。以弘扬科学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加强人物宣传。扎实推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宣传好杰出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和高尚品格。
 
     10.强化一线科技工作者宣传。突出对基层、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宣传,展示科技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维护好、塑造好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形象。
 
     11.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加大对采集成果的深度开发利用,坚持资料采集与加工整理、宣传展示与学术研究并重,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力。支持地方科协开展本地区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探索将海外杰出华裔科学家纳入采集范围。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突出“藏、研、展、宣、教”功能。
 
     12.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推动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
 
     13.努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推动落实《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聚焦五大环境建设,开展落实情况进展评估。
 
     (五)提升服务科技人才的基础能力
 
     14.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明确“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服务规范。开展专家休假、文化交流、走访慰问等活动,关心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密切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推动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15.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设立会员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涉及科技工作者利益调整的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
 
     16.建立科技人才动态调研机制。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针对不同年龄、行业、性别、地域分类开展科技人才发展研究,及时掌握发展需求,改进完善人才工作内容。充实完善专家信息库。
 
        八、推进民间科技开放与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民间科技开放与交流合作的优势,完善战略布局,创新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和对港澳台工作大局。
 
     (一)提升我国科技和科学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合作交流。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加大向国际科技组织举荐人才的力度,增强我国科技界的国际话语权。积极争取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鼓励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争取重要的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分支机构和科学计划项目办公室落户中国。支持建立以我为主的新型国际科技组织。
 
     2.配合国家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中国科协作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机构的作用,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组织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网络安全、人类健康等全球挑战。
 
    3.推动我国职业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和地区互认。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工程师组织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工程教育国际互认,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
 
     (二)拓展和建立双边科技交流合作新渠道、新机制
 
     4.加强与发达国家创新战略交流合作。加强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中美、中英、中日、中俄、中瑞(典)等科学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
 
     5.推动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与产业交流合作。推动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孵化平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学会的主体作用,提高科技人文交流的水平。
 
     6.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务实交流合作。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转移中心、数据共享库等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在农业、能源、交通、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平台
 
     7.推动和支持创建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外交,积极推动和支持围绕“一带一路”成立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和联合中心等机构,设立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和双边科技人文交流项目。
 
     8.实施“一带一路”研究人员交流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员交流,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依托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开展科技人员的交流工作。
 
     (四)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
 
     9.继续实施“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工程”。支持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发展,打造“协同创新澳门论坛”品牌,设立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训练营和大赛,建立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创业合作基地等。
 
     10.继续实施对港澳台科技人文交流品牌项目。继续开展 “海峡论坛”之“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合作论坛”、“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等重点交流项目,支持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对港澳台重点交流项目。
 
     11.继续实施对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品牌项目。继续开展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协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活动”、“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科技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等,扩大内地与港澳台青年交流规模,推进内地与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
 
     (五)提升海智计划水平,打造海智计划升级版
 
     12.推动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强深圳、上海、武汉、苏州等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适度拓展建设范围,搭建海外人才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平台。
 
     13.深入实施海智计划。建成70个左右中国科协海智基地、20个左右海智计划示范项目,与100个海外科技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搭建海外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平台。
 
       九、推进科协组织体系建设
 
     适应科协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密切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
 
     (一)加强民主办会制度建设
 
     1.制定中国科协代表大会组织工作条例。规范各级科协组织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明确人员构成原则、履职条件和纪律约束。贯彻实施好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2.完善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制度。建立科协团体会员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科协团体会员结构。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领域新成立的全国学会加入中国科协作为团体会员。制定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考核评价办法。
 
     (二)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3.加强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依托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加强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实现科协组织在国家级科技园区全覆盖,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联系和服务。
 
     4.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高校密集区域为重点,推动高校科协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实现高校科协组织覆盖率超过40%。鼓励高校集中的省(区、市)建立高校科协联盟,推动建立全国高校科协联盟。
 
     5.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以现代农业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同行凝聚和跨界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鼓励支持乡镇依托农技站建立乡镇科普协会。
 
     6.加强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出台加强和改进县级科协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下级科协组织领导班子人选向上级科协组织备案的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上级科协资源向县级科协倾斜。加强县级科协主席能力建设,拓展交流培训渠道。
 
       十、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规划实施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上下联动、强化集成,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各级党组织对规划实施的领导
 
     把落实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规划实施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把规划实施的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各级科协干部落实规划各项任务的执行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科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支撑
 
     推进中国科协公务网站群建设,扩大网站社会影响力。建设中国科协内网、外网办公系统。建设中国科协公文和影像档案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政务网站资源数据库,推进中国科协业务数据中心。加强科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安全和支撑保障能力。
 
     (四)强化绩效管理,为规划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强化预算管理,做好中期财政规划和科协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和任务的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凝神聚力,把各方资源汇聚到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重大任务上来。
 
 
    来 源:中国科协网站
    链 接:http://www.hast.net.cn/dispart_new.asp?id=15714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